近日,襄阳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正式公布。襄阳车站站房以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沉淀,赫然在列。这座自1960年便矗立于此的建筑,成为襄阳城市变迁最忠诚的见证者与最生动的讲述者。
襄阳车站站房的历史沿革
开篇
1960年6月
汉江畔的樊城火车站开出第一列火车
2025年6月
这座红砖站房成为襄阳市历史建筑
它不说话
但每一块砖都刻着襄阳城的年轮
60年代
襄阳车站始建于1960年6月,是随着汉丹线建设建成的一个车站,初称樊城车站。1966年1月1日汉丹线全线通车,更名为襄樊车站。
展开剩余86%70年代
下面这幅黑白照片拍摄的是1976年车站的几位调车师傅,他们笑容质朴真挚。虽然时隔近半个世纪,但他们笑容中流露出的乐观精神,力透纸背,震撼人心,激励代代襄站人以热忱绘就时代新篇。
80年代
据《襄阳市志》记载,1985年,客运站站舍建筑面积9668平方米,其中候车大厅2430平方米,母子和军人候车厅540平方米,软席候车厅168平方米,售票厅456平方米,可容纳3000名旅客同时候车。
站前广场1.7万平方米,中间建3个大花坛。行包房795平方米。旅客站台3座,面积11857平方米。
(注:图片来自《襄樊铁路分局1987年年鉴》)
下面两张是摄于80年代车站老站台的照片。旅客站在“襄樊”老站牌旁,洋溢着淳朴喜悦的笑容,雨棚下的人们围着自行车整理行装,定格了那个年代最纯真的日常。
90年代
据《襄樊铁路分局1990年年鉴》记载,这一年,车站受恶劣天气和春夏之交的“两乱”影响,各项生产任务在上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欠。全站干部职工顶住压力,增产节支,不但扭亏为营,且各项运输任务全面超额完成。
这一年,车站双文明竞赛活动取得可喜成绩。装卸工王忠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值班员严子燕等32名同志被评为各工种的标兵。货场被铁路局命名为局文明货场,车站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文明单位。
(注:90年代的襄樊车站站房)
2003年
进入到21世纪,为适应车站客运量的增长,车站站房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——车站高架候车室改造。这项工程于2003年顺利竣工。高架候车室的建成,极大改善了旅客的候车环境。改建后的候车室面积为10940平方米,最高可容纳13600人同时候车。
( 注:2003年,襄阳车站高架候车厅竣工开通场景。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经退休了。)
2008年
2008年,襄樊车站站房外立面需要改造。时任综合车间助理工程师的黄铠锋回忆,该工程时间紧、任务重,从2008年6月1日到9月28日,仅有100天的时间,且正值暑运高峰,在安全施工的同时,旅客运输不得受影响。
“当时我吃住都在车站,大家全力以赴,终于在9月28日国庆前完工!”黄铠锋谈及那段峥嵘岁月,感慨万分。
2009年
2009年7月,车站二站台封闭施工,以满足动车组列车开通的需要。
2009年10月1日,襄樊至汉口的D5204次动车组首发仪式在襄樊车站举行。
(注:车站融媒体工作室珍藏的老照片,身着红装的工作人员从左至右分别为龚生辉、范娟娟、王清、程杨、江芸、李佳)
2011年
2011年6月,因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,襄樊车站更名为襄阳车站。
在高铁尚未普及的年代,绿皮火车是远行的主要依靠。站房内,曾经人声鼎沸,弥漫着喜悦、期待与离别的气息。售票窗口前蜿蜒的长龙,候车室席地而坐的身影,站台上挥手靠别的瞬间……都在这座站房的注视下真实上演。
这块镌刻着“历史建筑”的铭牌,已悄然化作襄阳车站的精神坐标。它不仅是建筑认证的徽章,更似一枚无声的文化罗盘。那铭牌下的每一次仰望与诉说,都将历史的重量悄然传递。
(注:摄于6月20日,一位带孩子乘车的年轻母亲,向孩子讲述襄阳车站站房的故事)
名录之下,未来可期
愿这座承载着城市共同记忆与精神火种的老站房,在我们一代代武铁襄站人悉心守护下,永远矗立。
文图:刘娟 刁凌菱
制作:襄阳车站融媒体工作室
发布于:北京市同创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